看了朱清时校长与藏僧对话后的感想和意见 杨佛兴
看了朱清时校长访问藏密高僧的对话后,引起我有如下的感想和意见: 一、 在文革提倡大破大立的高潮中,我国以佛教为主体的传统文化,受到无情的批判和破坏。结果是要破坏的破坏了,但是要立的却立不起来,从此之后,人心变坏、世风日下:贪污腐化、抢劫、强奸、卖淫、绑架、吸毒、贩毒等等,经常发生,屡禁不止,严打不绝,尤为令人触目惊心的是,广州《南方都市报》日前报道,广州番禺某地的小饭店里,正在营业中炒菜的老板忽然被两个20来岁的青年,用水果刀刺死,老板娘被拖出街道十多米的地方,刀刺重伤,血流遍地。他们曾大声呼救,当时有50多人围观,却没有人出来救助。另一则新闻也是《南方都市报》A07版,2003年9月9日星期二报道,“本报讯 昨晚8时40分左右,群匪袭警劫走在押疑犯?广花二路沙涌南站附近数十群众目击该事件,据称遇袭者为江西警员”。类似这种“无法无天”的事件,或更为严重的事件时有发生,例如:《检察日报》报道,前些时候,多家媒体报道了一起“劝人跳楼事件”。今年5月9日中午,湖南湘潭一位不堪生活磨难的中年男子爬上高楼有意轻生;现场除了前来施救的民警、消防队员等人外,还聚集了几百名看客,他们在楼下对轻生者吹口哨、喝倒彩,并竭力叫嚷“跳啊!”“快跳啊!我们都等不及了。”最后轻生者在一片叫嚷声中,跳下楼去……。这是类似文革时的惨剧重现!文革曾受批判的孔子云:“恻隐之心人皆有之”;孟子云:“男女授受不亲,礼也;嫂溺援之以手,权也;嫂溺而不援者是豺狼也!”我认为“催人跳楼者”比豺狼更为狠毒也!我们炎黄子孙的华土,素有礼义之邦之称,随着文革以来人心的浊化,今已面目全非矣! 二、 传统文化被破坏之后,大多数人都没有伦理道德观念,以致世风日下,社会治安恶化,这是人所共知共见的事实。朱清时校长值此时代背景之下,出访西藏佛教并发表访问见闻和对话,这对挽救和重兴以佛教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。 三、 朱校长访问西藏佛教虽有积极意义,但可惜被访问的藏僧的表现和言论却令人难以满意,兹选择其中一段的访问对话加上我的按语,以资分清、端正大是大非,供读者参考指正: 1、当我(朱清时)说到汉传佛教的禅宗,他们就哈哈大笑,说藏传佛教有一个很知名的故事。大约几百年以前,内地去了一个非常有名的高僧,也是禅宗的大师,和藏传佛教大师辩经。后来呢,汉传佛教败得一塌糊涂,藏传佛教就从此看不起汉传佛教。 杨按:从佛教史看,无论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,都曾有辉煌的成就和许多高僧大德,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彼此都会有长短,“本是同根生”,应该互相学习,取长补短。汉传佛教某位禅师的水平只能代表他自己,不能代表汉传佛教。同理,藏地某些佛教徒对汉传佛教的评论,也只能代表他们自己的意见,不能代表藏传佛教集体的意见。《证道歌》云:“但自怀中解垢衣,谁能向外夸精进”。六祖云:“此宗本无诤,诤即失道意”正当汉人学者来访时,主人竟说出上述的话。我认为是不适当的!不明智的!不符合汉传佛教真实情况的。反之,近现代以来汉传佛教也确有物腐虫生的现象,以致今天被人轻贱,要反省才好。 2、我(朱清时)就问他们这两种教派的根本区别在哪里?他们举了个例子,比如什么叫“空”?这也是那次辩经的一个关键问题。汉传佛教的大师坚持六祖的说法,就是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的境界,就是说一到空相的时候,心里头就什么事都不想,完全虚空。而藏传佛教则认为不可能完全虚,佛家修炼的根本目的是超度众生,一定要有善,心里头要有善念和快乐产生,不能完全虚,要有慈悲心出来才行。所以,藏传佛教的“空”,是“空”和“乐”相结合,二者不可分。按照这一点,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完全不一样。汉传佛教既没有恶,也没有善,既没有快乐,也没有悲哀。--什么都没有。而藏传佛教的“空”和“乐”和“善”是不可分的。 杨按:请问藏僧,上述的汉师名叫什么?何时?何地向谁解答“空义”时说上述的话?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,要严谨地说清,不能模糊不清。就算当时汉师是如此说的,你们也不能“一竹篙打一船人”。汉地禅师中有许多高人,可不能随便轻贱嘛!汉传禅宗的许多公案,你们都能默契其妙旨吗?六祖初偈云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是他回应神秀偈时冲口而说的,也是他破俱生我执,证生空真如,默契诸法“如实空”妙旨而说的。之后,六祖大悟、得髓,说的五个何期:“何期自性本来清净!何期自性本不生灭!何期自性本来俱足!何期自性本不动摇!何期自性能生万法!”默契空义——“空而不空”的妙旨,难道不对吗?达摩悬记:“吾本来兹土。传法度迷情。一花开五叶。结果自然成。”应在六祖身上,六祖大转法轮,一花开五叶,度无量众,难道不算慈悲度人吗?此外从六祖“真常寂灭乐,涅槃相如是”等偈的密意,可见汉传禅师的定境和对“空义”的理解并非你们如上所说的那么低级。何况你们对六祖初偈: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”的密意有所误会。佛弟子中须菩提是解空第一,欲明空义妙理,请参考“唐密圆音”网站,其中我有一篇文章《答北京同学问》中引用冯达庵大阿阇黎对空义注㈠的解释。看了这些广博精深的妙理,我想谁也不敢随便轻贱汉传佛教中的高人。 3、(藏僧说:)所以藏传佛教修到后来,在修炼过程中充满了快乐,充满了慈悲。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,也就修到一定的层次了。达隆活佛是藏北德功寺的十一世活佛,他是一位没有还俗的活佛,他说,一个人如果修炼到这种程度,一入定,就充满了快乐、充满了慈悲心,便不太可能还俗了,因为他不太可能再去做其它的事情了。他的这段话,与哈佛那本书里的记载就一致了。因为哈佛研究人员也问过他们,你们入定以后,是不是就像吸毒的人,吸了毒一样。高僧就说,还真差不多。毒是一种物质的东西在作用大脑皮层,而入定以后,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这些图像,这种图像在某种意义上和吸毒是相似的。当体会到这种快乐以后,再也离不开了。就再也不会喜欢尘世间的这些东西了,但这不是借助任何外来的东西,是靠修行达到的。 杨按:西方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表现即是大脑功能,所以其测试的仪器,也都针对大脑的反应情况而作出结论。然而通宗禅师入定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时,息脑运心,泯识显智,照见五蕴皆空……定中与意识——大脑并没有关联,所以测量仪器无法测出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的定境。此藏僧描述他的定中感受、定中发现的图象与吸毒感受、吸毒出现的图象相提并论,殊属模糊颠倒,与正定的灵明自在境界相距太远,建议要提高警惕,不要入迷。 欲明禅密二宗大义者,请参考冯达庵大阿阇黎写的《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》。
注[一]:兹将冯达庵大阿闍黎关于“空”义的开示敬录如下: (一)凡夫之空。即是顽空,乃呆滞无用之空。此复有二: (1)对于色法不能感觉。此由五根粗劣,对于微细色法无从起识,遂认为空。 (2)对于色法不愿感觉。此虽五根非劣,对于一切色法不愿接受,遮遣成空。(无色界众生皆具此见)
(二)三乘之空。非究竟空,乃因果不昧之空。此复有二: (1)偏空。二乘之见也。认生灭法为有,涅槃法为空。为避生死而入涅槃,是谓避色入空。 (2)生空。大乘之见也。知一切法相只如虚影,毫无实质,无所谓生。譬如镜中假相。 二乘之入有余涅槃,虽能空诸所见,而不能避免色法因果律;大乘之证生空真如,能知诸法无非虚影,而虚影之由来亦有一定因果律:故三乘教当修行时,对于因果律皆须绝对遵守、不敢违犯。
(三)魔道之空。名恶取空,乃拨无因果之空。此亦有二: (1)误解偏空。以为一入空观,一切法相皆化为乌有,佛固无、因果更无,佛像固可弃,戒律更可毁。不知自己虽入偏空,而“有法”之演变丝毫不乱。 (2)误解生空。以为入此空观,虽有法相出现,只是虚影,佛土何足贵、地狱何足惧,平日修善固无谓,作恶亦无妨。不知虚影中因果律丝毫不乱。 以上两种魔道,平日目空一切,及堕地狱,受苦无间,或有悔生前见解之荒谬者。至于生前殊无空观能力,但摭拾唾余,一遇事急,辄起恐怖,此魔卒耳。
(四)一乘之空。即究竟空(亦名大空、真空、第一义空等),乃性相不二之空。此复有二: (1)洞明本体。即彻悟法空真如。三乘行人会得生空者,虽知诸法只有虚相,本来无生,如镜中影,然未深明虚相所从出之本体,每误认异熟识为起源。及彻悟法空,始知一切法相皆归于真如本性,当体即空,而不碍诸识之所缘相。此为性相不二之究竟空。明此,即知空色相即之妙旨。(此中又有别圆之分:圆教能全显平等性智,万法同时顿现;别教不能,须次第现。) (2)兼达妙用。洞明本体者,虽达即色即空,即空即色之妙旨,而对于空中之色不能任意起灭,以未达法界妙用也。欲体用兼赅,不可不深究六大法性(即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)之作用。步步能契五大妙用,而不废识大之缘相,是不唯明究竟空之本体,且能依本体起用矣(前项为法空之空,此项为不空之空)。 注[二]:资料补引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