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节 真言宗 |
||
依密乘而实修,原名密宗。流入东土,分两大派:一曰唐密,大唐所习之专宗也;二曰藏密,西藏所习之专宗也。唐密特名真言宗,乃“真言陀罗尼宗”之略称,是佛自立之名(见《圣位经》),与他宗随意命名者异。 西藏现为中国属地,约中国密教,本宜唐、藏合论,但藏密典籍译成汉文者甚少,未能确定其深浅,唐密为中原固有之宗,大义早经发明,更因东瀛返哺,教理益精,汉文大藏记载丰富,足资学者探讨,故本节惟标“真言宗”之名。 密教之入中国,远在六朝之时。东吴支谦以来,密咒屡有译,然无实行之者;有之自东晋帛尸梨密多罗始。其后,北凉昙无谶、元魏菩提留支等皆以擅咒见称,但属咒术一类,尚非密乘正宗。唐武德间,中印婆罗门僧瞿多提婆初赍“曼荼罗”法至京,高祖不纳。贞观间,北印僧人译传《千眼千臂陀罗尼经》,沙门智通因感瑞应,奏闻于朝,法秘内廷,莫知其道。嗣有慧琳法师发愿学密,向梵僧苏伽陀求得此千眼法流传于世,然尚未闻开坛灌顶事(见《〈千眼千臂经〉序》)。 此千眼法为密乘莲花部之一种,具名《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》,与伽梵达摩所译《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》不同。达摩译本未标年代,其陀罗尼较唐密全文固未及半,句语复多出入。 密乘正宗,唐开元间始有之。直求菩提大道,不重世间小验。善无畏传大日宗,金刚智传金刚顶宗,不空合一炉而冶之,真言宗遂告完成。要理有四: 其一 六大缘起 缘起之义,随种种缘力引起种种法相也。学者对此问题,各就见地加以解说。或曰业感缘起:于法之来源茫无所知,只凭意识经验,因果必相感应,谓法之起但由业力感召而然。--此最粗浅之说也。或曰赖耶缘起:观察业力不随身死而消灭,非依阿赖耶识不可,谓万法之兴由于赖耶所藏业种之现行,借六尘表为粗相耳。--此较精深之说也。或曰真如缘起:以为一切法相皆属幻影;敛归本体,一无所有,只存真如妙理,具含无边德性,德性随机开显幻影,应诸外迹而已。--此更探本源之说也。然由无相之万德何以能开出有相之万法?真如学者则未尝细究,立说犹嫌浑略。必欲洞明所以然,不可不知“六大缘起”妙义。摄相归性,义甚殊胜,因名曰大。分六门详之。 (1)地大 如实不空之体大本来绝无朕兆,而托起为法界,若有妙质(实则无质,惟具理性)寓焉;依各别妙质一一开为法相,则成为种种原质。印度古代学说,一切原质皆摄于地,从而名其妙质曰地大。然地大之发展一切妙质究由何种力用致之?则“坚性”之力也。任何种子皆处涅寂境之中,托以坚性,而后显露妙质于法界;无坚性内托,任何种子俱不能建立。是故坚性为地大之所依,展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一根本。 (2)水大 法界无数分位中之一切种性本来互相融摄,任取一性为主体,余性皆成辅属。学者若只会得浑略之实相,不过知其如实不空而已,不明任一种性之如何结构也。欲亲证其结构,不能徒依地大之衬托力,须开敷其种性之条理而细认之。此犹水灌物种令渐发芽,乃至开花结果,物种之特性庶一一呈露,从而名其开敷之能力为水大。然水大何以有开敷力用?则“润性”致之。是故润性为水大之所依,展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二根本。 (3)火大 “多法界”虽千差万别,初惟无形中默契其理趣;开为外迹,并无色相可见。欲见之者,不可不入“宝部”三昧以支持之。此种三昧固藉地大为体、水大为用,而能辉发色相者,端在火大。藉“火”为名,以世间之火具光、热两种能力,关系物相甚大也。然火大何以能具光、热力用?则“炎性”致之。将此性施诸法界妙质起摩擦之功,故光、热作焉。是故炎性为火大之所依,展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三根本。 (4)风大 任何种子之心,欲以所具特性(不论主性、宾性)启发他心同样法性,须先入特性三摩地;次推动此性遍满十方,打入一一他心之中。他心能接受者,即起此性与之相应,得开出“共业”法相。是为风大作用。借“风”为名,以世间之风有运送能力,令所送物由彼达此也。然风大何以有此力用?则“动性”致之。法界所谓推动,非真由此送彼,乃自心发动一种法性,波动一切他心皆起其蕴藏未发之性(如水波纹)也;开为外迹,遂显现种种变化状态。是故动性为风大之所依,展转成为缘起万法之第四根本。 (5)空大 万法本体不惟无质,且亦无性;似若有性者,原属地大作用。所谓一真法界指此。更能开出多法界,则水大条理之,火大辉发之,风大变化之。泯“四大”之力用,便一无所有,即归绝对空体。然空之中隐含万德,现诸法界虽“四大”依以起用,仍然当体即空,因名空大。其力用无可比况,只称“无碍性”而已。一有所碍,则“四大”便不能任意缘起万法。是故无碍性之空大又为缘起根本中之根本。 (6)识大 仗“五大”力用开出一切法界特性,心之所感惟觉光明理致,初无形相可观;扩为外迹,详分六根认识之,而后标成种种假相;摄相归性,在法界中犹有辨相之“灵知性”在,是名识大。“五大”依真如而分,识大依本觉而生;无“五大”固不能缘起万法,无识大亦无从辨别万法。辨别精熟,转能以识大操纵“四大”。是故万法之缘起复以灵知性之识大为主要依。 究竟真理原依“六大”缘起万法。未达此理者,各就见地抒论之。“真如缘起说”失之浑略,其中犹有高下:能会二空真如,万法固从本性直现;只会生空真如,万法则从“异熟”流出耳。“赖耶缘起说”,乍观之似在“真如缘起”之下--俱生我执未断故,然赖耶实通三位,初位见地固低,中位同生空真如,后位同二空真如,且无浑略之弊也。“业感缘起说”,二乘及不了义空宗俱有之。 “六大”之义极为精微,地、水、火、风诸名只循俗谛借用之,直须会其本性乃得。若执六尘上之地、水、火、风作为万法缘起之原,即落外道见解,反不若科学家分析之详矣。有志参究者尚留意焉。 其二 四曼荼罗 曼荼罗深义为轮圆具足:将一切法界性加以周备之排列,圆具无缺也。表诸色尘,或偶像,或图画,作诸佛菩萨、诸天等大集会形式,乃浅义之一耳。今就四智所证之曼荼罗分论如下。 (1)大曼荼罗 法界本体恒在无住涅之中,无所表示。见性之人能感得多法界者,“五大”衬起之力也。能感之性即本觉之灵知,各各建立自性身。初本无相,只各具一段超妙精神而已。以无量无边之自性身互相联络而排比之,名曰大曼荼罗,实即精神界排列法也。称之曰大,“五大”衬托所成故。与余三曼荼罗融合,则诸自性身各有庄严妙相。建立此曼荼罗,以大圆镜智为主,金刚坚固身境界也。 (2)三昧耶曼荼罗 以灵知之心具摄一切法界理性,加强地大能力,得入“宝性三昧”,为物质之源;更增火大能力,得入“宝光三昧”,则光明彰焉;复增水大能力,得入“宝幢三昧”,则形器现焉。以无量无边之器相各为标帜而排比之,名曰三昧耶曼荼罗,实即物质界排列法也。称之曰“三昧耶”,赞三昧中所显福德故。建立此曼荼罗,以平等性智为主,福德庄严身境界也。 (3)法曼荼罗 法法相关之条理,妙义无穷无尽,无形相可见,惟以名句代表意趣而已。加强水大能力,意趣浓厚;以风大推动之,则从口部发出琅然言音,即法性之显示。一音本来顿显无量妙义,为曼荼罗全部种子真言;而分位行之,则一一法性又各呈特殊之音,成为无量诸尊种子真言。集合一切种子真言,不落空间,隐加条理,名曰法曼荼罗(若以形式表之,一一种子皆代以文字作空间排列)。建立此曼荼罗,以妙观察智为主,受用智慧身境界也。 (4)羯磨曼荼罗 众生日住大曼荼罗中,内心隐受诸佛加持,迷不自觉。为救度故,诸佛加强风大能力,由外迹推动之,俾众生从六尘接受教法:所谓羯磨事业也。众生根机差别无量,应推动何种法性以感其心,自然随机而异。或现佛身,或现菩萨身,或现诸天身乃至人非人身,皆当机之自感,佛惟于涅妙心中作无形运用而已。将运用种种状况隐加条理,名曰羯磨曼荼罗(若以形式表之,则代以诸佛威仪作空间排列)。建立此曼荼罗,以成所作智为主,千万亿化身境界也。 四种曼荼罗皆依空大而建立,恒与法界体性并显。专论法界体性,本可建立总相曼荼罗,然离四曼别无特相可见。于带显四曼之际,证明清净法身妙趣,则称法界体性智。 以上诸理深奥之至,非的的见性不能心领神会;徒凭意识讨论,殊乏兴味。欲求兴味,不可不真实修证之。 其三 三密加持 上文所论,果欲真修实证,自须寻求正法。其要维何?则在三密加持--即如来密用身、口、意三业加持行者,令起相当法性也。原理如左。 (1)身密 羯磨曼荼罗中之特殊符号也。诸佛之作羯磨事业以利益众生,恒随机宜提起相当法性以加持之。法性涌现之际,波动色身,示相当威仪:以手印为主,眼、口、臂、足等姿势辅之,是为印契。行者传其印契,须由灌顶坛中如法得之。尔时,十方诸佛法流加持其身,法性种子即于自心开发其端。日日依法作之,渐渐坚固,终成金刚种性,不被摇动。 (2)口密 法曼荼罗中之特殊符号也。一一印契既各提起相当法性,若加强水大以开敷之,则波动色身,示相当言音,是为真言。行者传其真言,亦从灌顶坛中如法得之。此是诸佛自然法音,众生本来具有而不能启发,须假诸佛加持力提起之。每念真言一次,即法水滋润一次,法性种子次第开敷,如莲苞渐放,终成千叶庄严之花。 (3)意密 三昧耶曼荼罗中之特殊符号也。行者依身、口二密加持力,受持不断,终能如量开发,于无相中受用清净法乐矣。若欲彰为庄严净相,则须依“宝部三昧耶”法提起妙质以发皇之。如来不落意识,惟随意乐密提“见大”,自能现出净相以庄严二报。行者得其加持力,初藉意识以资观想;及其坚定,则舍去意识引入内心,即可受用有相之庄严法乐焉。 三密之中,自以身密为本,无身密则特种法性不能提起故。滋润法性使渐浓厚,全恃口密真言。须念诵几何而后成就?则视根机而定。上品根机,念诵无多便达浓厚之度,与本尊法身相应;中品非多念不可;下品有终身念诵不见法身,勤苦功效可获诸天胜境耳。法性较普通者,印契但用普通合掌,重在虔诵真言以收法验。真言所表法轮本来一念顿具,凡夫无此妙智,须析为若干句,一一以言音发之,遂落时间格式。通达者能将多音所含要理缩为单独种子顿然念之,泯却时间而法理具足,斯得智慧身之受用。若依清净心开发庄严二报,则属意密大用,不妨借空间格式而观之。其成熟也,能不落时间,任举一物,同时顿显三世事相,即有即空,互不相碍,是为福德身之受用。 三密之传必重师承者,仗坛上作法功夫,引起诸佛加持力入行者之身,为金刚种子也。有夙生曾经灌顶者,现世虽不遇明师,但依法念诵,未尝无功,金刚法种永不消灭故。古今自习准提等真言能生效验者,职此之由。 其四 六种无畏 无畏者,度过障碍,其心泰然无所畏惧也。障碍有粗有细,略分六种。经六种破除之力,即有六种无畏心相:此常途解释也。在真言宗,则就行者修证浅深,建立六种无畏: (1)善无畏 行者如法受得一尊真言,勤修供养善行,虽不识真言妙旨,而法性隐自发展,势力渐厚时,能起一段无畏精神,遇险恶之事可化平善。此为初重无畏境界。准常途,励行十善亦可得之。 (2)身无畏 凡夫重视其身,事事顾虑,执着分别二见耳。真言行者熏修至本尊威光涌现,自心被摄趋向性海,分别之见渐薄,能起一段无畏精神,不受肉身牵累,如身遇痛苦难堪等事,辄能夷然度过。此为第二重无畏境界。准常途,位齐须陀洹者亦能之。 (3)无我无畏 分别二执虽断,阿赖耶识犹存,恒为末那所滞,幻成一种暗景,所谓我相是也。真言行者能精进不懈,仗三密加持之力直趣解脱道,末那执著潜消,杂染赖耶净尽,尔时一段无畏精神恒与湛寂之心相应。此为第三重无畏境界。准常途,二乘极果及证无生之菩萨皆能得之。 (4)法无畏 大乘菩萨于湛寂心中虽能亲证生空真如,然一涉世,万象森罗,不免为相所惑。真言行者进修益力,于本尊三昧众相现前之际,知如镜花水月,备极庄严无非虚影,推诸世事何独不然,遂起一段无畏精神,不被世间从缘幻出之法相所惑。此为第四重无畏境界。准常途,实证第一义谛者足以当之。 (5)法无我无畏 实证第一义谛,知一切如幻、不过从缘而起,入俗度生自然无所畏矣,但缘之出兴尚受异熟识支配,万法根蒂仍在,是谓“法我”细相。真言行者受三密加持之力将达极盛之阶,得见法界底源,异熟不能留碍,遂起一段无畏精神,操纵万法,心恒自在。此为第五重无畏境界。准常途,实证法空真如者乃克当之。 (6)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 上举五种无畏为等觉以前境界,属因地摄。真言行者修成上上品悉地时,无相智慧身、有相福德身皆能自在受用,即达到“一切法自性平等”之阶,一片无畏精神直从金刚心流出,三身具足,法化无边。此为第六重无畏境界。准常途,即菩提座上成佛矣。 以六种无畏准诸四种密境:初无畏当“作密”,二、三两无畏当“修密”,四、五两无畏当“瑜伽密”,第六无畏当“无上瑜伽密”。行者根机,有宜历级上进者,有宜超级顿入者。各级进修轨范,依密宗原则,须鉴机面授,兹不具述。 禅、密两宗皆直显佛性法门,一超直入为上机,纡回渐进为中机,滞于半途为下机。既与佛性相应者,从而上开佛境,密宗本旨也;从而下化众生,禅宗本旨也。然各有通融之处。 真言宗流行中国虽自善无畏、金刚智两大士始,圆成之者厥惟不空大士--上溯毗卢遮那如来位列第六代祖师也。不空弟子甚众,有名者十二人,最著者为惠朗、惠果两阿闍黎,皆称第七世。惠朗只传天竺一人,竺传德美、慧谨及居士赵政,再传之后则无闻焉。惠果传义操、空海及居士吴殷等凡十九人。义操之下,法全最有名,中日弟子颇盛,而经武宗毁佛,遂与诸宗同蒙法难,真言一脉断续若何,不得而详矣。幸空海一支光于东瀛。二十年前,雷斧阿闍黎特传吾粤王弘愿居士为重兴中国真言宗之阿黎,当第四十九代祖位也。 禅、密两宗直传佛性,贵乎法脉不断,非若他宗得从经教研求、不必传授也。间有示迹大士,不待传授,能彰禅、密大用,则属别出,不入支派之数。 |